清朝时期,海关为何会交给外国人管理?是时候告诉大家真相了!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5:33 点击次数:187
1858年,清政府抵挡不住外国势力的施压,被迫与美国、英国、法国等国家签署了《通商章程善后条约》。
可很多人都不清楚这个条约的具体条款。条约最关键的两点是:不仅让鸦片买卖变成合法生意,还规定清朝的海关事务得由外国人来全权掌管。
更让人惊讶的是,这完全是清政府单方面的想法。他们指望靠外国人来帮忙查清朝海关的税收,想用这个办法增加海关收入,好填补国库的空缺。
不过你要明白,海关可是管着国家进出口贸易的最重要部门。海关工作牵扯面广,关税收入对国家财政来说非常关键,这么重要的部门当然得由信得过的人来管理。
为什么清朝政府要把海关大权交给外国人来管?这不是自己削弱自己的实力吗?今天咱们就好好说说晚清时期海关的那些事儿。
其实那时候的清朝政府当然想自己掌控海关大权。但实在是能力跟不上,没办法只能借助外国人那套成熟的管理办法和技术手段,用这种方式来培养本国的海关专业人才,提升海关技术水平。
1853年上海发生了小刀会起义。当时清政府管收税的官员全都跑光了,根本没人干活。
小刀会起义被清政府和外国军队联手镇压后,经过清政府与英、美、法三国协商,专门设立了税务司这个机构来管理关税事务。这个新机构效率很高,短短两年内就帮清政府收上来70万两白银的海关税款。
清政府这下可算找到新财路了。他们对海关的收入和建设突然特别上心,因为发现收海关税比收老式赋税来钱快多了,正好能缓解朝廷缺钱的燃眉之急。
晚清海关史上有个关键人物不得不提,他就是大家熟知的罗伯特·赫德,人们更常叫他"赫德"。
1859年,英国人赫德进入中国海关任职,在广州粤海关担任副税务司。两年后的1861年,他开始代理海关总税务司的工作。
1863年,赫德被提拔为海关总税务司,还获得了按察使的官衔,成为清朝正三品的高官。他在这个职位上一干就是48年。
到了晚清时期,海关大权还握在洋人手里。当时英国驻华公使琢磨着,等清廷把海关制度改好了,就把管理权交还给他们。可没想到,朝廷压根不领情,直接回绝了这个提议。
那时候,清朝负责外交事务的大臣文祥跟英国驻华大使商量时提到,觉得不能派清朝官员去管关税,因为这些官员很可能会瞒报税收数目。恭亲王也认为,清朝的官员完全靠不住,根本担不起这个重任。
清朝为啥不放心自己手下的官员?主要是因为当时海关系统腐败太严重,官员们互相包庇,已经结成了一个庞大的贪腐团伙。
这个腐败团伙不光在掏空清政府的国库,还严重拖了海关改革的后腿。就算有正直的官员想改变现状,也会被他们联手排挤。所以与其费劲改造现有班子,不如干脆换血,从外面聘请专业人才来接手。
那时候清朝政府主要靠两种方式赚钱:一个是收农民的粮食税,另一个是征收进出口关税。其中关税收入对国家财政特别重要,能填补不少开支缺口。
以前的海关管理混乱,收不上来多少税,搞得清政府国库空虚没钱花。实在没辙了,清政府只好找外国人来帮忙管海关,指望他们能多收点税。
清政府选择这么做,主要是看中了让外国人管海关的四个好处。
他们对海关事务特别上心,做事特别认真。这是因为他们国家主要靠海关来赚钱,海关收入是国家财政的大头。正因如此,他们在海关管理上抓得特别严。
外国人对海关人员贪污受贿这种事完全不能忍,他们的处理原则是"宁可抓错很多人,也绝不漏掉一个贪官"。
在外国人管理清朝海关的半个多世纪里,海关系统几乎没发生过什么贪污腐败的事情。
清朝快完蛋那会儿,官场腐败得没法看,买官卖官成了家常便饭。这种乌烟瘴气的环境里,哪还能找到靠谱的官员去管海关这么重要的差事?
那时候想临时培养专业海关人员根本赶不上趟,直接请外国人来管清朝海关,反而是最快捷有效的解决方案。
历史资料显示,自从清政府让外国人负责管理海关后,这个部门就成了当时所有政府机关中最廉洁的,基本没出现过贪污腐败的情况。
这还给清政府带来了可观的税收收入。最红火的时候,清政府每年能从海关收到3000多万两白银,比以前地方官员收的税多了两倍还不止。
以这样的财政收入来看,连清朝政府的高官们都不得不承认洋人管理海关确实有一套。
很多人可能不了解,晚清时期搞的那场声势浩大的洋务运动,其实主要靠海关收入在撑着。
就拿组建北洋水师和后来重建这支舰队的钱来说,包括李鸿章搞的江南造船厂、左宗棠办的福州船厂这些大项目,花的都是海关税收赚来的银子。
这些数字都有确凿的史料记载。1865年清朝创办江南制造总局时,上海海关提供了50多万两白银作为初始经费。到1904年为止,上海海关给江南制造总局的总投资已经超过2500万两白银。
1866年福州船政局正式创办,最初由闽海关拨付47万两白银作为开办资金。之后闽海关每年固定拨给船政局25万两白银,用于维持日常运作开支。
清政府琢磨着,既然老外管海关挺在行,干脆就让他们长期帮着打理海关事务,这样还能多收点关税。
说白了,清政府让外国人来管自己的海关事务,其实是因为对自家官员实在不放心,实在是没办法了。
说到高薪养廉这个制度,了解历史的朋友应该都不陌生。
高薪养廉说白了就是给官员发很高的工资,让他们收入有保障,这样他们就不会去贪污受贿,也能防止国家税收受到损失。
晚清时期,为了防止海关工作人员贪污受贿,朝廷给他们开出了最优厚的工资待遇。这么做有两个目的:一是从内部杜绝腐败行为,二是让海关系统能更好地适应清政府对外开放的需求。
根据历史记载,清朝末年海关最基层的货物分拣员,一年能赚600多两银子,而职位高的官员年收入甚至超过2000两白银。
清政府海关的工作人员有专门的员工餐厅,菜品特别丰富,中餐西餐花样繁多,想吃什么随便选。这种伙食水平,就算是当地有钱有势的大户人家,都不一定能享受到。
每到年底,海关工作人员都能领到一大笔年终奖金,这是对他们一年工作的奖励。
在赫德掌管清朝海关的48年间,他还给海关人员搞了一套退休金制度。等员工退休后,能拿到不少养老金,这差不多算是那时候的社保福利了。
清朝海关里雇的人大部分是英国佬,这些英国人搞海上贸易特别在行,算是这方面的老手。
这些外国专家给清政府引进了现代化的海关管理方法,还协助建立了一套高效清廉、公开透明的管理体系,这套制度能直接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。
此外,海关还采取了多项新举措:把关税税率稳定在30%上下,加大力度查处走私,同时推行国际通行的贸易规范。这些改革显著提升了海关税收,也让国家财政进账更多。
这套改进后的海关管理体系,从清朝一直延续使用到民国时代。
这套制度对清朝和外国商人都有好处,朝廷能收到更多关税,外商要交的钱反而更少,尤其方便西方国家把商品大量卖到中国来。
那时候赫德掌管海关,不但帮清政府赚了大把银子,而且收入一年比一年多,这种本事是清朝官员根本比不上的。
历史记录显示,1861年清朝海关收的税还不到1000万两银子。而到了1909年,海关税收已经涨到3000多万两,眼看就要突破4000万两了。
那时候,在赫德的管理下,清朝海关总署不仅出钱帮中国建起了最早的现代邮政系统,还协助清政府办了中国第一所新式学校——京师同文馆。此外,他还促成清政府参加了首届世界博览会。
清政府把海关管理权交给外国人,其实是当时清朝被迫对外开放后,面对国际贸易形势做出的不得已决定。这样一来,海关不仅不再是笔糊涂账,反而变成了清政府最重要的钱袋子,贡献了将近三分之一的财政收入。
虽然这确实损害了国家主权,但客观来说,外国人在清朝海关的发展过程中也做出了一些有益的贡献。
简单来说:没有中间商抽成,清朝和外国都挺高兴。
- 上一篇:没有了
- 下一篇:没有了